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

信用动态

1月北京信用大事一览(2024年1月)

来源:北京中关村信用促进会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4-03-13 12:42:32 浏览次数:

20241月份,北京社会信用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进行了梳理和盘点。

 

✈导读

➤北京:加强对社会组织信用监管

➤北京:2023年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领取量激增

➤京津冀晋:发布2023年六项信用协同共建成果

➤两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领域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发布

➤西城局队“三聚焦”完成2023年度统计诚信单位认定工作

➤“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海淀“6+4”一体化监管给企业减负

➤丰台区财政局下大力强化政府采购监管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绿色信用评价机制

➤深入落实“放管服”,以跨部门联合执法合力促进企业发展

北京:加强对社会组织信用监管

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北京市民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办法(试行)》,推动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新型监管机制。该办法突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明确了社会组织公共信用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内容。

在评价方式方面,社会组织监管部门通过信用积分的方式,对社会组织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在评价指标方面,通过加分项和减分项,从党组织建设、诚信建设、内部治理、规范运营、评估等级、社会评价等多个维度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正面信用行为,避免发生负面信用行为。在管理模式方面,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即信用积分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社会组织信用行为,对其信用积分、信用等级进行实时调整。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社会组织管理部门采取分级分类监管方式,对信用等级优良的社会组织,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信用等级一般的社会组织,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对信用等级差的社会组织,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加大监管力度。

截至目前,北京市社会组织已达1.2万余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已达4.7万余家。

(来源:人民网)

北京:2023年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领取量激增

2023年北京市33.59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领取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涉及市场监管、民政、编办、市总工会等6家登记管理部门的13类组织机构,同比增幅22.94%,机构赋码总量达352万家。

从机构类型看,赋码量较大的依次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基层工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企业同比增幅较大,个体工商户增幅尤为明显;从区域分布看,赋码量较大的是昌平区、朝阳区、海淀区和大兴区。从同比增幅情况看,平原新城的房山区、亦庄开发区和顺义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增幅较大,平原新城的房山区增幅尤为明显。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生活性服务业中,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同比增幅突出;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幅最高。生活性服务业赋码机构同比增长34.65%。其中,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居民出行服务、其他生活性服务同比增长较大。从生活性服务业各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除生态涵养区同比增幅较高的为居民出行服务之外,其他功能区同比增加较高的均为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战略新兴产业赋码机构同比增长10.0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幅较大。从战略新兴产业各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平原地区新城和生态涵养区同比增幅较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心城区同比增幅较高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比增幅较高的是新材料产业。

(来源:中国消费网)

京津冀晋:发布2023年六项信用协同共建成果

1月4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信用牵头部门盘点发布2023年六项信用协同共建成果。

 

首届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大会召开。2023年7月20日,首届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大会发布了京津冀晋信用报告互认机制、京津冀晋信用协同监管机制、京津冀晋守信企业联合监管机制3项机制,同时发布了《“通武廊”守信联合激励建设(2023-2025年)行动方案》,协同打造“通武廊”信用联合体品牌。

八类公共信用数据实现跨区域共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信用牵头部门按照《京津冀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目录》要求,建立健全京津冀晋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依托四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跨区域公共信用数据共享系统,采用“内部共享+外部应用”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奖励、公共信用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八类公共信用数据跨区域共享。截至目前,京津冀晋四地共享公共信用数据3293.68万条,覆盖经营主体683.47万家。

公共信用报告实现跨区域互查互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信用牵头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京津冀晋公共信用报告跨省市互认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京津冀晋四地公共信用报告,在跨省市应用场景中具有同等效力,强化公共信用报告应用宣传引导和互查互认,更好满足经营主体使用公共信用报告办事需求。

守信企业跨区域联合激励不断深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信用牵头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晋守信企业联合激励工作方案》,完善守信激励对象名单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将评价结果等级为A等的企业纳入对象名单,在重点行业领域对名单企业开展跨区域联合激励;在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制定了跨区域联合激励措施清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优化检查方式”“减少检查频次”等便利性措施,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完善跨区域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区域社会化信用评价活动优秀案例发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信用牵头部门联合向社会公布了24个社会化信用评价活动优秀案例,涵盖前沿热点创新、行业应用实践、民营经济促进、信用技术应用创新、社会关注问题探索5类方向,构建了区域社会化信用评价机制,促进了跨区域信用创新应用。

跨区域信用协同监管实现新突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印发共建“信用京津冀”框架协议,在信用监管标准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机制建设等方面,创新信用监管工具,加强京津冀市场监管领域信用监管联动,推进京津冀信用监管一体化。同时,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京津冀环评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环评机构信用监管,依法实施失信惩戒。

(来源:河北日报)

两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领域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发布

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共同编制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交换规范》(DB11/T 3040-2024)《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应用规范》(DB11/T 3041-2024)于2024年1月18日发布,将于2024年2月18日起正式实施。

两项标准围绕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资源整合,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资源库建立,对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进行了规定,对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接口应用作出技术要求,旨在为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提供身份认证、安全核验及数据共享应用。该标准将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为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应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资源提供统一、规范保障。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加强行政管理、实施信用监管等提供数据支撑。对政府部门间基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深度业务协同开展,充分发挥政务监管效能,助力信用信息跨区域互认构建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数据互通联动的“一体化”格局,以及营造良性社会营商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北京市市场监管局)

西城局队“三聚焦”完成2023年度统计诚信单位认定工作

为进一步强化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律意识、规范统计行为、夯实数据基础,营造诚实守信的统计工作氛围,西城统计局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统计诚信单位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111家统计诚信单位予以表彰。

 

依法行政,聚焦制度引领。西城局队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在2023年度诚信统计单位认定工作中坚持制度先行,对原有诚信统计单位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为贯彻落实市统计系统关于信用工作部署奠定了制度基础。制度修订工作结合市统计局关于“有序扩大统计诚信企业规模”的具体工作要求,对各参与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对原有的诚信统计单位评估认定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对推荐和筛除机制进行规定。

强化协同,聚焦流程规范。为顺利推进认定工作,西城局队进一步强化了局队业务部门和街道统计所的参与度。一是通过各统计业务部门和各街道统计所推荐入围单位实现“开源”,大幅提高诚信统计单位的参评数量;二是通过各部门共同参与筛除机制实现“严选”,在诚信统计单位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质量。统计业务部门和街道统计所对报表单位的日常统计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执法队从统计执法检查情况对入围单位进行严格审查,法规科从统计信用方面进行监督,真正做到优中选优。

积极宣传,聚焦正向引导。西城局队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引导报表单位树立诚信统计理念,通过树立典型发挥引路的作用,扩大统计诚信单位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一是通过区政府网站、“西城统计”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和通报,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联合街道组织诚信统计单位座谈,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汇聚各方智慧,为下一步开展统计信用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以经济普查和年定报培训为契机,向报表单位广泛宣传统计信用工作。

(来源:西城区人民政府)

“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海淀“6+4”一体化监管给企业减负

海淀区加快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部门协同,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力争“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改善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机制改革,9个场景试点“6+4”

“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改革,“6”即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6项基本制度;“4”是指在涉及多部门监管的行业领域,建立健全一个场景由一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工作机制,包括“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

海淀区持续深化这一监管机制改革,让监管体系更完善、监管工作更高效。这样一来,监管部门平时可以“隐形”,做到“无事不扰”,但监管工作与为企服务又“无处不在”。

依托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聚焦经营主体需求,优化综合检查单,目前已在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科普知识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工地施工扬尘、药店等7个市级场景,北京凯迪拉克中心和颐和园景区2个区级场景,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

无事不扰,“云监管”助力诉求快速解决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售后维权问题也随之增多。各地监管部门不断探索“云监管”,指导平台企业建立“消费者诉求快速解决绿色通道”,同时,延长对直播内容的保存时间,将其作为解决争议的依据,在“云端”就帮顾客与商家快速解决纠纷,让双方都少牵扯精力。

作为首批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海淀区还着力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格局,规范引领新业态健康发展,以“直播带货”综合治理为切入点,联合区公安、文旅、人社、网信等部门,多次开展直播间经营主体双随机“云抽查”。经治理,“直播带货”相关接诉即办诉求量“万单占比率”由2023年1月的4.8%降至12月的0.78%,经营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

同时,海淀区监管部门通过大幅压减检查事项,大大减轻企业负担。颐和园景区检查事项已由131项压减至52项,减少了6成;北京凯迪拉克中心在原有45项检查事项的基础上压缩更新至33项,逐步形成组织有力、联动高效的一体化监管机制。

无处不在,提前告知服务从源头助力企业合规

无事不扰,不代表大撒把,反而是要把服务做在前头。“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场景是北京市托育机构综合监管试点。在该场景中,海淀区相关监管部门向托育机构发放《北京市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合规手册(试行)》,一次性告知从事托育服务经营活动应遵守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并提示违规风险及法律责任,从源头助力企业合规经营。

同时,在监管制度上继续完善,以制度形成约束,在日常就规范了企业行为。海淀区在“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场景中推进综合监管改革,全区524家艺培机构中,124家采取一课一结模式,其余400家完成资金监管账户开立全覆盖,存款金额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深入推进综合监管改革工作,强化非现场监管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监管规范化、智慧化水平,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保持营商环境的健康发展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

丰台区财政局下大力强化政府采购监管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23年,丰台区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发挥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对降低经营主体交易成本、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有利作用,以建立完善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行“信用+承诺”,降低交易主体成本

推行政府采购“信用承诺制”,在资格审查环节供应商以信用承诺替代财务报告、缴纳税收社保、无重大违法记录等多项证明,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对于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相关信息系统查询的信息,不得要求供应商提供。依托北京市政府采购管理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政采贷”政府采购线上合同信用融资工作,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要求采购人对本单位合同履约情况自查,在规定时限内尽可能缩短资金支付的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成本。

二、完善信息公开,扩大信用惩戒力度

 

依法依规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形成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相关行为主体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依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处罚,列入信用“黑名单”,在“政府采购网”“信用中国”等网站公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营商环境。

三、加强源头管控,畅通监督举报渠道

针对政府采购文件设置倾向性及排他性等不合理条款,影响政府采购活动信用的行为,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依法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对照《北京市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对政府采购资格条件、采购需求、评审因素等进行严格审查,对采购文件中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及时予以清理和纠正。及时介入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维护供应商合法权益,保障政府采购活动公正守信、依法依规。

(来源:丰台区人民政府)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绿色信用评价机制

1.精准筛查。以重点排污企业、排污许可发证企业为重点,充分衔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北京市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南等内容,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出30家重点排污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开展绿色信用试评价,形成纳入绿色信用体系的企业清单。

2.服务“上门”。主动上门与企业对接,为自愿参与绿色信用评价企业免费提供环境诊断,帮助企业发现环境隐患,提出整改对策措施。

3.绿信评级。对30家企业进行绿色信用等级评定,制定调整退出机制,对不同绿色信用等级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对绿色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施年度免检或者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检查;对绿色信用较好的企业适当降低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包容审慎执法;对绿色信用较差的企业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4.差异监管。建立生态环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对纳入绿色信用体系内的企业采取信用等级差异化分级管理,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企业绿色信用体系构建实施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形成副中心“守信激励”为主的新型生态环境监管模式。

(来源:通州区人民政府)

深入落实“放管服”,以跨部门联合执法合力促进企业发展

2023年,平谷区统计局立足统计行政执法领域,开展统计行政执法检查、“联合双随机”执法检查、区域协同执法工作等,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统计执法领域各项包容审慎监管政策落实落地,积极打造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执法,助力区域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北京市统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明确要求,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条件的轻微违法行为,要依法做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平谷区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开展统计行政执法检查时,平谷区统计局的工作人员运用说服教育、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引导、督促统计调查对象依法提供统计资料。2023年,已检查294家单位。其中,一般程序立案22件,检查中发现符合“新纳统两年首次或已纳统两年首次且差错率小于30%”条件的,依法做出不予处罚决定15次,占比37.5%。

按照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平谷区统计局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平谷区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执法检查,以部门间合力提升执法效能。依托北京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全年随机抽取188户企业进行检查。通过三家执法人员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圆满完成跨部门联合一次性对同一市场主体开展多个检查事项的检查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

平谷区统计局还积极响应区域协同执法“吹哨”部署,抽调2名专职执法人员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力社保局等5家单位的16名执法人员,对中关村平谷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协同执法检查。检查中,检查人员主动了解企业在填报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仔细解答,消除数据填报隐患,并主动向企业发放法宣材料,普及“北京统计”公众号及年定报微站使用方法,引导企业签订《诚信统计承诺书》,圆满完成“进一次门,办多件事”的协同执法任务要求,为区域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统计行政执法力量支持,营造依法统计真实统计的良好氛围。

(来源:平谷区人民政府)

 

上一篇:12月北京信用大事一览(2023年12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