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

协会资料

协会四届三次会员大会暨2022年理事会年会工作报告

来源: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2-09-26 17:51:35 浏览次数:


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会长 秦恺


各位代表: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北京市担保行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2021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市担保行业知难而进、守正创新,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也为2022年即将迎来的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成立20周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下面,我代表理事会报告2020-2021年协会工作,提请大会审议。报告分四个部分:一是介绍2021年全市信用担保行业运行情况;二是总结协会2021年工作与协会20年工作回顾;三是认识分析行业当前形势与任务;四是部署协会2022年重点工作。

 

第一部分:2021年全市担保行业总体运行概况

 

按协会统计口径,2021年全市存续的41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466亿元(户均11.4亿元)、同比增长9%,本年内中关村担保、中融信担保、国华担保、石创担保、金正光彩担保、顺义光彩担保和北京再担保等7家机构分别进行了增资;41家担保机构净资产总额479亿元、同比减少69亿元;从业人员数量2219人(户均54人)、同比减少437人。

以下以全市37家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担保机构业务数据为依据,分析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注释:考虑到中国投融资担保公司与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属于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担保机构、北京中融信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较为特殊性以及北京再担保公司主业为再担保,因此本次行业统计数据和总体情况分析不包含这4家公司,其2021年经营情况将单独列示)。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2021年,37家担保机构新增担保总额1324亿,较上年同期减少4亿元,下降0.2%。其中,融资担保业务新增937亿元,同比增长5.6%,新增户数126865户,同比增长52.5%;非融资担保业务新增387亿元,同比减少54亿元,同比下降12%,新增笔数共计10992笔,同比增长60.6%。年末担保业务在保余额1532亿元,在连续四年下降后实现增长,增幅达6.7%,其中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006亿元、占比65.7%,同比增长6.9%,在保户数224534户,同比增长29%;非融资担保在保余额526亿元、占比34%,同比增长6.3%,在保项目10106笔,同比增长8.2%。融资担保平均综合担保费率1.66%,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非融资担保平均综合担保费率1.11%,保持上年同期水平。行业平均担保放大倍数4.25倍,其中融资担保平均放大倍数为2.79倍,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去年我市担保行业整体业务运行情况看,有以下一些特点:

1、融资担保业务保持适度增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增幅显著

按融资担保业务品种划分:新增贷款担保877亿元(企业类746亿元、个人类131亿元)、占比93.6%,同比增长9.5%,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担保新增94亿元,占个人业务新增规模的72%;新增票据承兑、信用证、债券发行以及其他类融资担保业务分别为13.4亿元、3.8亿元、10亿元和32.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1%、46%、29%和33%,受金融市场信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与监管力度加强等多重因素影响,此类业务明显下滑。

按融资担保业务金额3划分:单户5000万元以上业务新增总额为173亿元、占比18.5%,户数175户,户均9886万元,在保余额236亿元、144户,户均1.64亿元;单户2000-5000万元(含)业务新增179亿元、占比19.1%,户数552户,户均3243万元,在保余额194亿元、户数406,户均4778万元单户2000万元(含)以下业务新增569亿元、占比60.7%,户数12314户,户均462万元,在保余额549亿元、户数11097户,户均495万元。总体看,行业2000万元以下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占比超过60%,担保金额分布相对合理,有利于风险分散。但是单户超过5000万元的融资担保业务户均超过1.6亿元,风险集中度偏高,需要在保后管理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

2、非融资担保业务增幅波动,诉保业务出现增长态势

非融资担保业务中,诉讼保全担保新增16.8亿元,同比增长205%,结束了近年来持续下滑的局面。工程担保业务新增351亿元,同比减少13%,其中公司保函新增65.5亿元,同比增长21%;银行保函新增285亿元,同比下降19%;其他非融资担保18.9亿元。自从前年诉保业务纳入最高院政策支持试点后,业务出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工程担保受银行授信和新开工工程项目减少的影响,导致业务下滑。

3、银行合作渠道比较畅通,银担风险共担机制任重道远

2021年,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开展的各类贷款担保业务规模达到894.2亿元(含承兑汇票与信用证融资担保业务),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占比超过60%;单户1000万元(含)以内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规模占比超过40%;单户500万元(含)以内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占比接近25%。

2021年,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银行数量超过20家,其中业务合作规模超过10亿元的银行共有13家。从银行担保贷款业务分布情况看,北京银行占比最高,超过37%;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小微企业担保贷款业务占比最高,分别达到79%、77%和75%。

银担风险共担是强化银行小微企业担保贷款业务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也是行业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合作机构对分担风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北京地区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等原因,造成银担风险共担业务推进的成效甚微,2021年全市担保贷款业务中,有银担风险分担的业务不足3%。因此,需要各方继续努力加以推进。

4、行业代偿风险继续趋缓,风险处置难度加大

2021年,行业新增代偿总额20.7亿元,同比减少9亿元、下降30%,其中新增融资担保代偿额20.1亿元,同比减少32%,新增非融资担保代偿额0.61亿元;年度全口径代偿率为1.8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融资担保代偿率为2.36%,较上年下降0.84个百分点。年末行业代偿余额为62.6亿元,同比增加8.2亿元,增长了15%。全年代偿回收额11.3亿元,代偿回收率15.6%,较上年下降8.6个百分点。2021年代偿有所趋缓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各担保机构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大额项目担保占比逐年降低,从而有效分散了风险;二是担保机构普遍强化了事中风险化解处置意识和能力,使风险项目得到有效压减;三是一些担保机构采取了分年度代偿的风险缓释方式,其中也包括极个别担保机构由于自身流动性原因发生代偿逾期。如果考虑到第三种情况原因,行业面临的代偿风险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2021年末担保机构计提的各项准备金余额为65.9亿元,同比增加10.7亿元;平均拨备覆盖率105%,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但行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有所不足。

5、行业财务利润指标下滑

2021年行业实现担保业务收入20.1亿元,同比减少10.3%,连续三年收入降低;补贴收入1.47亿元;税后净利润9.1亿元,同比减少10.8%;平均净资产回报率2.68%,较上年同期减少0.5个百分点。去年行业主要财务效益指标均出现下滑态势,尤其是收入和利润下滑幅度较大,一方面体现了担保机构保本微利的政策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对担保机构在实现政策性目标同时如何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运行情况

目前纳入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的担保公司共计17家(市级4家、区级13家)。2021年,17家机构的注册资本金212.7亿元,同比增加5.8%,其中4家市级机构的财政出资额总计为50.6亿元,13家区级机构的财政出资额总计为40.5亿元。共有9家机构代持或受托管理财政资金(基金)28支,共计23.8亿元,同比减少11%。今年开始,市财政将开展对1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2021年度绩效考评,以下结合重点绩效指标内容分析17家机构的2021年总体经营表现。

1、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担保覆盖户数显著增加,但整体资金使用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1年,17家机构实收资本213亿元,当年新增担保业务4815亿元、同比增长6%,户数34966户、同比增长67%,新增担保额与实收资本额之比达到3.8倍;新增融资担保业务678亿元、占比83%,同比增长7%,年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762亿元,放大倍数为2.84倍,户均融资担保额5402万元,较上年下降44%,融资担保业务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新增非融资担保业务137亿元、占比17%,同比增长1%。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0.46%。

当年17家机构在保户数618296户,业务人员529人,人均管理项目35户,同比增长56%。其中1家机构人均管理项目数量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已接近饱和;4家机构人均管理项目低于10户,人均业务产出有待提升。

2、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持续提增,但与政策要求相比尚有差距

2021年,17家机构新增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7428亿元、占比63%,同比增长10%,户数9059户,同比增长33%。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139亿元、占比21%,增长29%。年末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461亿元,为17家机构实收资本额的2.16倍。总体看,17家机构新增小微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占比继续扩大,但距政府期望的逐步达到“支小支农担保金额占全部担保金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0%,其中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占比不得低于50%”的政策要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担保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涉及的行业类别结构有所变化

当年17家政府性担保机构新增单户1000万元(含)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8306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部新增融资担保业务的45%,新增户数28154户,在保余额295亿元;平均担保费率1.09%,平均综合担保费率1.33%,同比减少0.19个百分点;此区间的担保放大倍数为1.14倍,代偿率2.23%。  

从新增单户1000万元(含)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行业分布看,科技、文创类增长放缓,涉农和其他类增长较快,分别是:科技类新增106亿元、占比34.6%,户数2905户;文创类新增32.4亿元、占比10.6%,户数1014户;涉农类新增29.9亿元、占比9.8%,户数14377户;其他类新增137亿元、占比44.8%,户数9858户。综合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科技类1.47%、文创类1.46%、其他类1.32%、涉农类0.68%。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和北京市大力提倡重点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政策背景下,我市政策性担保机构积极响应,启动各类“专精特新”融资担保专项业务,累计为1371家次市经信局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近97亿元融资担保支持。

4、新增代偿有所降低,但个别机构风险隐患较大,整体清收难度增加

2021年,17家机构新增代偿总额15.47亿元,较上年减少2.52亿元,同比下降16.2%,代偿率为2.08%,同比减少0.55个百分点,其中1家机构当年代偿率超过10%且部分在保项目已出现逾期,需要引起关注。当年17家机构实现代偿回收5.9亿元,代偿回收率12.2%,同比减少6.66个百分点,其中8家机构代偿回收率高于平均水平,4家机构代偿回收率低于5%。17家机构拨备覆盖率为122%,同比增加6.81个百分点,其中1家机构的拨备覆盖率已低于20%,流动性压力加大。

三、中投保、中合担保及中融信担保经营情况

中投保公司2021年末总资产262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11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同比减少38.87%;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减少17.39%;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73.16%,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71%。截止2021年末,公司累计担保总额5759亿元。期末担保余额634.62亿元,同比增长32.21%,其中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471.03亿元,同比增长27.66%。当年新增担保业务429.1亿元,同比增长123.45%,新增担保业务规模显著上升,其中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4.94倍,当年实现无新增担保代偿。报告期内,评级机构给予公司长期主体信用AAA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合担保公司2021年新增担保业务总额37.8亿元,同比增长28.5%,综合担保费率0.91%,担保放大倍数为5.8倍。当年新增担保额全部为融资类担保,其中债券发行担保新增35亿元,占比92.6%,为其主要业务品种。年末中合担保融资担保在保责任余额344亿元,同比减少32.7%;当期代偿余额35.9亿元,同比增长10.5%,拨备覆盖率为52%。当年,中合担保继续保持资本市场AAA信用等级。

中融信担保公司2021年新增担保业务总额1424亿元,同比增长98.6%,担保放大倍数为6.7倍,主要业务专注于住房相关的细分市场领域。其中,融资类住房担保新增327亿元,同比增长27%;履约类非融资担保新增1097亿元,同比增长138%。年末在保余额101亿元,同比下降30.8%;当年代偿回收率接近100%,年末代偿余额1.9亿元,拨备覆盖率为47%。

四、再担保机构业务情况

2021年再担保公司与17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当年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349亿元,其中单户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再担保业务规模214亿元,同比增长26%;年末在保余额434亿元,在保项目9469户(含农户),其中在保融资担保责任余额160亿元,在保项目8724户。当年新增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业务289亿元,占比82.8%,户数7912户,占比94.8%,较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单户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和“三农”再担保业务116亿元,占比40%,户数6542户,占比82.7%。当年再担保业务覆盖的科技、文创和涉农项目占比超过80%。全年共计向10家合作机构的45户代偿项目支付了1.33亿元代偿补偿款。另外,再担保公司当年新增直保业务38.7亿元,其中近50%为非融资担保业务。

2021年,再担保公司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提出优化业务合作的方案和建议,切实推动业务分级授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衔接功能。全年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规模达到332亿元,同比增长22%,标志着中央财政对北京市小微融资担保风险再补偿机制落地并发挥实效。另一方面联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行及合作担保机构,推动银担“总对总”等小微企业批量产品落地,全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担“总对总”业务实现放款4234万元。此外,再担保公司还协同体系内担保机构与网商银行开发了“地方版总对总”批量担保产品——“网商贷”,并同步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范围,全年支持“网商贷”企业户数近6000户,金额达6.5亿元。

 

第二部分:2021年协会工作总结

 

2021年,协会有效履行“服务、自律、维权、促进、协调”五大职能,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会员单位普遍关心的行业共性问题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反映行业诉求。协会围绕着会员单位关心的发展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精准对接,着力提高服务质效,为会员加快发展排忧解难,让广大会员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下好先手棋、走好起步路。

一、以高度责任感做好行业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协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的防疫要求,认真开展好行业领域的疫情防控工作。协会专门就全行业应对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发出倡议、防范指引和风险提示,着重就严密防范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行业采取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2021年,协会及会员单位普遍开展了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工作,员工积极广泛参与,筑牢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安全屏障,有力保障了疫情高发期及春节等假期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防疫不出现纰漏,行业疫情常态化防控成效显著。

二、召开协会“三会”,安排部署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

2021年4月,协会召开了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就拟向四届二次会员大会提交审议的工作报告、会费调整方案、人事变更议案等听取全体理事单位意见建议,各机构交流2020年经营工作与2021年工作计划,会议为召开协会四届二次会员大会作了前期准备。2021年6月,协会召开了四届二次会员大会暨2021年理事会年会,全面总结了2020年行业运行情况和协会工作,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部署了2021年协会重点工作。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会费调整方案及补选副会长单位议案、协会法定代表人和监事长变更议案。2021年10月,协会召开了四届三次理事会会议,通报了2021年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及协会重点工作,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理事会成员单位交流了业务开展情况并就经营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三、践行普惠金融,持续引导行业聚焦小微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

协会持续宣传引导广大会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办6号文精神和北京市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倡导行业回归本源,调整业务方向与结构,践行普惠金融,主动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通过提质增效努力降低综合费率,增强全市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协会也积极跟进政府有关政策,鼓励1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要求聚集主业,适当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费率,争做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排头兵。

四、开展全市担保机构经营状况调查研究

按照行业年度统计惯例,协会开展了2020年度及2021年上半年担保机构运行情况调研,全市担保机构积极配合报送了业务统计数据,协会对上报的数据进行了校对、汇总、统计分析,撰写了行业运行情况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担保行业落实国办发〔2019〕6号文精神情况,受市财政局委托,协会对会员单位2020年经营情况开展了年度调研,了解疫情应对、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与改革思路,为政府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担保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北京市政府性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办法出台

协会协助市财政局先后三次就《北京市政府性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征求机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尊重各家机构合理诉求前提下确保《办法》能落地实施。协会将每次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类汇总,及时向市财政局进行反馈,并就《办法》中的条款给出明确的修改建议,加快了《办法》的出台进度。同时,全年协会各会长单位及重点理事单位还应邀参加了有关行业发展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类研讨会、调研会、座谈会与培训讲座等活动,介绍我市行业及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方面的经验,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融资担保的政策性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六、积极为会员单位对接资源和拓展业务

受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协会想方设法帮助机构拓展业务。一是继续推动在市财政局、金融局、经信局以及协会网站上及时发布各机构的业务举措、产品和对接方式等,加大机构业务产品推介力度;二是协会与市金融局“畅融工程”平台、小微企业金服平台以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保持沟通,积极推荐担保机构入驻平台,让机构在更大范围内与中小微企业就融资担保业务进行接洽。

七、为工程担保、诉讼保全担保业务拓展外部环境和市场空间

2021年,协会发挥在工程履约担保和诉讼保全担保两个非融资担保业务市场的协调、沟通、宣传与管理作用,树行业品牌,尽最大努力为会员单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一是按照工程担保规范要求发布专业工程担保机构名单,确保工程担保健康和良性发展环境,维护名单内机构权益;二是积极推动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开展,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对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实施细则——工程担保专题大纲(草稿)的建议》。同时为加快北京地区工程保函数据库建立,向市住建委提交了《关于建立北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工程保函基础数据库的建议和工作开展办法》;三是通过协会不断呼吁,最高院已将担保机构纳入全国诉保业务试点范围,在争取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上取得积极进展。

八、有针对性地办好协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形势下,协会从量少质优、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角度出发,举办了线下担保机构高管及从业人员培训班。事前广泛征集了机构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并结合行业热点问题,把金融科技在担保业务中的应用、机构在民法典担保制度新规实施后遇到的法律问题、工程担保业务现状与业务拓展、行业形势分析与最新政策解读等作为培训重点,并精挑细选了资深从业者与相关专家为学员授课,培训中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学员疑难问题解答,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此外,协会还定期向会员发布全国担保行业线上线下培训信息,供会员单位参考选择。

九、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对外展示行业良好风貌

2021年,协会继续用好网站、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宣传平台,累计报道、推送、转载各类文章500余条,及时反映北京市担保行业经营成果,广泛推介担保机构业务产品,向外界展示了新时代全市担保行业的良好风貌。协会还与阿里云开展合作,进一步优化网站运维,提升官网的后台维护能力与水平。

十、开展“减轻企业负担”等专项行动,规范办会行为

协会向成员单位制作发放了新的会员牌匾,进一步增强广大会员单位诚信执业的责任感以及维护自身及协会荣誉的使命感。协会按照民政局统一要求积极开展了“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干部在协会兼职及取薪情况调查”专项行动,认真对照有关规范干部在协会兼职取酬行为要求,做到不为服务对象增添负担,这些依照规定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了协会合规合法运行,并顺利通过了2021年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年检。

十一、扎实开展中共党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

2021年,协会党组织落实联合党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党员采取集中学、个人自学、赴红色基地参观、参加联合党委“五个一”活动等方式,重温中共党史,并学史力行为会员单位解决急难问题5件,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协会党组织积极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为中心内容,要求党员把系统理解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作为重点,让六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指导协会工作实践。

各位代表,协会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二十载披荆斩棘,二十载沧海桑田,协会见证了北京市担保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历程。20年来,协会与广大会员风雨兼程、同舟共济、并肩携手、砥砺前行,共同铺就了一条行业创业之路、奋斗之路。协会把“引导行业规范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提出了履行“服务、自律、维权、促进、协调”五大职能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理念,与广大会员一道努力朝着“重规范、严自律、扶小微、保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愿景迈进。为实现这一愿景,协会着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服务交流的综合平台。一是将行业自律建设、规范化经营与能力提升寓于在服务之中。协会始终保持与广大会员单位交流沟通渠道的畅通,随时掌握会员单位的业务动态与诉求,注重以为会员单位提供有效服务为切入点,把对会员单位的自律要求与能力提升嵌入到服务之中,在让会员单位切实感受到协会服务的同时,真正做到规范化经营、良性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广大会员单位宣传政府的各项政策与服务要求,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合理诉求,并为政府制订与行业相关的各项政策建言献策。

经过20年的实践,对做好协会工作我们有以下体会:一是摆正自己位置,俯下身段、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为会员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工作应有着力点和有效抓手,能切实解决大家最关切、最普遍的利益诉求;三是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照顾到多数会员单位利益;四是了解行业、了解政策、了解中小微企业,用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协会凝聚力;五是与政府部门坦诚相待,讲真话、出高招、办实事,增强政府与机构之间了解与信任,让协会成为政府制订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的好帮手、成为政府了解与支持行业发展的好平台。

 

第三部分:当前形势与任务

 

各位会员,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克服了各种困难与挑战,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8.1%的增长,北京市也取得了8.5%的增长率。在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势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其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担保行业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稳经济基本面、稳市场预期与保民生、保就业形势下,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好中国的经济才会好已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中小微企业经营与促进其发展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在扩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政策覆盖面的同时,以开设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契机,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为鼓励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工信部和财政部出台了继续实施三年担保机构降费奖补政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在继续扩大再担保业务覆盖面的同时启动了对省级再担保机构再补偿政策。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也修订了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补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适当提高了补偿政策覆盖的小微企业单户担保额上限。同时,随着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出台,未来机构在获得财政的资本金补充、风险补贴与补偿支持方面有了评判依据,必定会进一步调动政府性担保机构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的积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担保行业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要求,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围绕着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要求,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前提下为我市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融资担保的普惠金融社会责任。今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践证明,融资担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发挥经济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关键手段之一,其存在的意义十分重要,发展前景也令人可期。

在充分看到各种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甚至超出预期,因此稳字当头是政策施力点。从国内形势看,虽然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短期面临着多地疫情反弹情势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市场主体经营困难进一步增加。从国际形势看,在各国疫情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产业链供应链依然不稳定的同时,今年爆发的俄乌军事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很可能会造成能源与粮食等大宗货物商品市场出现波动,使通膨问题进一步加剧,势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因此,适时推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稳市场、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将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

其次,广大中小微企业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更为脆弱与不稳定。受国内多地疫情反弹影响,餐饮、酒店、旅游、零售、演出、教培和运输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再次受到严重冲击,也考验着这部分企业经营的信心。同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导致的大宗货物商品价格上涨、能源紧张、产业链供应链不稳、汇率波动以及消费需求减弱等问题,也会给制造业和出口业中小微企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影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大,一方面会导致中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也会带来风险隐患的增加,从而给行业今年的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形势下实现稳健经营、良性发展,是行业未来一段时期重大思考课题。

第三,新形势下,行业既要解决历史包袱、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瓶颈突破,既要满足政策要求、又要保持自身可持续性,转型任务艰巨。北京市担保行业起步较早,由于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一是虽然以国有担保机构为主导,但历史上形成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谋求发展的意识与经营模式,使各机构经营自主性较强,政策目标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度较高。因此,在近年外部政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机构业务结构的转型仅靠非市场化手段加以推动难度较大,需要将政策转化为市场化手段加以引导;二是在经济高速成长与中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相对旺盛时期,行业高度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可以保证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同时不出或少出风险,因为可选择的市场空间较大。但是,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且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相对不足时,如果依然延用原有操作模式,想要通过规模化增长取得以往经营成效的难度加大,即使保住了业务规模但很难保住业务质量,因为可选择的市场空间在缩小;三是在降费与扩大小微企业业务覆盖面已成为市场主基调的政策背景下,机构必须要顺势而为,努力寻找出不偏离主基调前提下的新型市场化发展模式,其中内部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外部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应该是担保机构未来发展方向。

为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协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战略上要服从政策性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主动担起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服务的社会职责,充分发挥好融资担保逆周期调节的政策作用。战术上,要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赢,越是在经济下行时期、越要把好风险防控关口,不犯逆金融规律而动的低级错误。协会倡导行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要求,紧密围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业务开拓方向,安排经营计划。根据北京市产业政策布局和中小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群体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增加担保有效供给。在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要聚焦技术创新性强、特别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在打破信息不对称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该类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审核审批程序,为其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资服务;在助推保民生稳就业方面,要聚焦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丰富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以及可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的中小微企业,现阶段应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重点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旅游、演出、培训和零售业等需要纾困的中小微企业,对下岗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只要需求合理且额度适度,应予以重点支持,以充分体现融资担保的普惠原则。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注重总体风险的把控,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基础上,严格区分哪些群体适合政策引导下的市场化支持方式,哪些群体适合政策支持下的普惠支持方式,根据自身能力与外部支持条件平衡好政策性与可持续性关系,努力做到用最小成本代价实现最大政策效果。通多年业务实践观察,我们认为对政策和市场能够持续做较为深入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经营方向和经营计划的担保机构,往往走的弯路会少一些,发展更为稳健与良性。在此,呼吁会员单位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同时协会和再担保公司也愿意在这方面为会员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考虑到我市中小微企业客户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担保机构专业素质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以及银行信贷业务偏好等特点,担保机构应坚持自主开拓市场为主,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专长,选择最适合的业务发展模式。市区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可凭借资本实力较强、人才配备相对齐全的优势,通过对接市区各相关委办局的产业扶持政策与再担保公司的分险机制,联合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可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的专项融资担保业务产品。在开发专项业务产品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好服务群体的市场分析与融资需求前期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套适合服务群体业务特点和融资需要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以便业务可形成批量规模。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数据采集和审核审批流程上实现数字化管理,在加快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提高效益。同时,在业务市场与技术手段均成熟时,应考虑用自己的业务产品与数据库资源替代现有的银行线上业务,以巩固自身在业务开拓与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导性与主控性,也为培育基础客户源创造条件。

面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协会继续倡导广大会员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遵守行业规则,在公平、有序与协作的前提下开拓业务。近几年,随着担保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寻找有效客户资源几乎是每家担保机构面临的挑战,一家企业多家担保机构同时提供担保的现象有所抬头。由于各家担保机构有自己的风险管理偏好与风险定价要求,因此担保业务交叉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现象不宜过多,特别是要防止因机构之间信息不畅导致企业融资过度问题的发生。协会提倡会员单位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与业务特长,潜下心来深入研究分析市场,在市场细分领域中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体与业务模式,以锲而不舍、钉钉子的精神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天地,培育出一批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客户群体。

在主动开拓业务市场过程中,应该本着重信誉、守承诺、高效率的原则,通过丰富可满足企业与金融机构需求的产品供给以及可直达客户的各种营销手段,加快旨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与充实信息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客户粘合度,从厚实的客户资源中获取规模效应。多年以来,行业一直在谈论银担风险分担问题,也尝试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但是,从北京地区银行业的现实情况看,中小微企业信贷只是其很小一部分业务,除非担保贷款可以实现银行的规模化效益,使得银行真正认识到担保是其商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则很难对其固有的信贷偏好产生影响,更难让其主动接受风险分担要求。因此,只有担保机构凭借自身的营销能力与专业水平主导了一定的业务市场和客户资源,才能与银行建立相对稳定的、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才能具备与银行讨论银担风险分担的基础。

既然行业历史上选择了走以政策为导向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就需要考虑在主动承担社会效益职责的同时,通过适当开展多元化业务有效分散风险、弥补政策性业务收益的不足。在开展多元化业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与现行政策法规产生冲突,在行业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尝试多元化业务;二是应该在自己熟悉的与现有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业务领域拓展多元化业务,对于完全陌生或与自身业务没有相关性的业务领域应谨慎介入;三是开拓的多元化业务一定要比现有主业风险低且与主业风险相隔离,切忌形成对主业的风险叠加效应;四是开拓其他业务领域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内部资源并能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收益能力;五是要拥有既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市场,又与公司文化相融合的专业人才。从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凭借自身的担保资质与专长,努力开拓非融资担保业务市场应该是担保机构分散融资担保主业风险、提高综合收益的最佳途径。除了继续开拓工程履约担保和诉保业务市场外,也期望广大会员单位能够广开思路,按照只要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有潜在增信需求的逻辑,积极探索与开发其他非融资担保业务品种,抢夺这部分市场的先机。

第三,进一步营造更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携手推进各相关市场主体共赢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政策性较强的金融支持工具,涉及到企业、担保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企业既有获得便利融资的权利,也有披露真实信息与偿还债务的义务;担保机构既有按市场化原则提供担保的权利,也有履行社会职责和规范化经营的义务;政府既有制订政策与规则并实施有效管理的权利,也有为市场相关主体正常运营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义务。只有三方的相互协作与积极配合,才能使担保体系在良性运行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效果。为此,各方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担保机构应时刻牢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初心与使命,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优先为那些符合政策导向、讲信用和有信用的企业群体提供便利与低成本的担保服务,通过深入了解与掌握政策、市场与企业动态,设计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业务产品,努力提高有效担保供给,使政府的政策意图切实得到贯彻落实;通过识别防范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业务模式与技术手段创新,在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稳健、良性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受益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信用意识的提升、经营管理的规范以及真实信息的披露是获得便利融资与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广大中小微企业应该自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与能力提升,及时了解与熟悉相关政策与融资流程,担保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以培训和其他宣导方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帮助。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站在体系化与制度化的高度,综合施策,系统全面地研究制订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深入了解企业与服务机构真实状况与合理诉求,切实找到阻碍中小微企业便利化融资的痛点与难点,制订与实施既满足政策要求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机制,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与有效性,营造更加良好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结合我市担保行业特点,施策的重点应聚焦在:一是强化企业信用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的采集、管理与提供的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帮助担保机构拓宽获客渠道、提高获客质量、加快业务处理效率;二是为结构性降费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建立长效保费补贴机制,让长期执行低费率政策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担保机构奖补政策方面,对于体现扶优政策导向的担保业务应侧重以奖励为主,对于体现扶弱政策导向的担保业务应侧重以补贴补偿为主,通过差异化的奖补政策调动担保机构多方位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的积极性,使有限的政策资源发挥更大的政策效果。

 

第四部分:协会2022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协会成立20周年,我们要牢记办会初心,秉持加强行业自律、为会员服务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办会方针,以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精神做好2022年协会各项工作。

一、以党建引领协会建设,推动新时代北京担保行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引导全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43号文、国办6号文和北京市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倡导行业更加自觉地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更加自觉地聚焦主责主业,更加自觉地体现责任担当。二是坚持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方针路线,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深入走访调研,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基本抓手。要主动听取会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对会员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关切,发动会员单位群策群力、共谋解决对策,合力破解发展瓶颈。三是始终牢记协会职责与使命,始终将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心。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持续开展“我为会员办实事”活动,激发和实现全员争先创优的工作潜能,带动行业创新发展。

二、以庆祝协会成立20周年为新起点,探讨行业及协会未来发展路径

今年将迎来协会成立20周年,我们将组织系列庆祝活动,总结过往成绩,展望协会及行业未来发展。一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庆典活动,回顾行业及协会2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不足,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二是举办专题研讨会,总结协会成立以来推动行业在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协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并就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前瞻性议题展开研讨,形成行业研究发展报告,供会员单位参考。三是举办征文活动,诚邀社会各界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办会,更好实现行业发展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四是开辟专栏对协会成立20周年进行专题报道,制作协会成立20周年专题片,全方位展示办会成就。

三、在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上,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通道,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和潜力

充分发挥协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桥梁纽带作用,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形成行业发展合力。一是及时传达宣传政府有关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各项政策,通过调研走访、座谈沟通等方式,跟进政策落实情况,并向政府部门及时反馈落实政策有关信息。二是组织开展政府部门与担保机构的座谈交流等活动,顺畅政担之间沟通渠道,增进政府部门与行业之间更深入的了解。三是保持经常与会员的联系沟通,把握会员所思所想与所求,向政府部门及时反映。今年重点围绕评估政府性担保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效果,以及工信部等部门实施的新一轮降费奖补政策等广泛征询行业意见建议。四是针对行业数据统计及报送系统日渐增多、统计项日益增加且口径各不相同的情况,协会争取协调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数据统计口径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与统一性,逐步建立担保业务数据可共享系统,减少填报与报送重复工作量,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

四、在行业运行监测上,及时采集归纳分析数据,向会员、政府机构及社会定期通报

一是开展北京市2021年担保行业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运行、2022年行业半年度运行情况监测,编制分析报告并发布监测数据,上报给政府部门作参考并及时向会员单位进行通报。二是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和市融担集团在行业重点统计指标方面的数据共享,保证相关数据的相对准确与完整。三是实时监测协会管理的工程担保和诉讼保全担保运行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向广大会员通报、也向社会公示,接受会员与社会的监督。对于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尽早予以提示,督促改正,以保证非融资担保业务市场的良性发展。

五、在会员服务上,用心用情解难事办实事,不断提升服务满意度

一是继续发挥协会平台作用,推介会员担保业务。推荐担保机构业务与产品进驻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小微金服平台与贷款服务中心,组织担保机构赴企业融资担保需求比较集中的地区,与企业面对面对接担保业务。二是做好工程担保名单内担保公司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全市7家诉讼财产保全试点机构诉保业务接入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三是为会员单位通过线上开展业务、资信评级、办理增资与及时了解相关扶持政策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尤其是在会员单位的数字化转型上提供有益的讯息,让大家少走弯路。四是联合再担保公司和重点担保机构,加强行业风险预测预警,要对普遍性、趋势性、苗头性风险及时做出研判,及早向会员发出预警提示。关注和提醒机构避免小微担保业务在价格与承揽项目上的无序竞争,防止引发风险。五是在奖补政策落实、代偿补偿等方面协调维护好会员单位权益,确保各项补贴政策会员应享尽享、补贴金额足额领取。六是适应防疫工作要求,开办小而精的“线下+线上”行业培训,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七是在疫情形势好转的前提下,组织会员单位赴外省市考察调研,学习推广行业先进典型经验。

六、在行业交流合作上,发挥协会平台作用,畅通交流合作渠道

一是利用协会会长会、理事会和会员大会等平台,开展会员单位间交流互动,不断完善以协会为载体、全市主要担保机构为核心,全行业广泛参与的我市担保行业内部交流沟通机制。同时要适时开展行业与银行、评级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活动,特别是在配合会员单位做好企业与银行的业务推介活动方面发挥协会作用。二是要统筹协调开展好行业对外交流工作,加强我市担保行业与外省市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用好京津冀担保行业合作机制,推动三地担保业务交流、合作与行业培训等工作。

七、在行业宣传上,持续培育北京担保行业品牌信誉,不断扩大行业品牌影响力

为提升北京市担保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增强担保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协会要用好各种媒介,在行业品牌宣传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为会员单位提供品牌塑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的宣传推广服务,讲好行业故事,展现行业风采,树立行业标杆与典范,持续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担保行业发展。

各位代表,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北京担保行业已经成为首都信用体系的率先垂范者,成为首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引领者和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成为新时代实现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我们的专业服务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广大中小微企业、合作伙伴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是对我们多年付出的肯定、也是最好的褒奖。“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我们一起扑下身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迎接行业迈向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注:

   1 不包含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新增户数

   2 不包含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在保户数

   仅包含经营类融资担保业务,不包含消费类融资担保业务 

   4 包含企业类和个人类全口径担保业务数据

   5 因农担新增户数较多,不计入户均数值

   因农担在保户数较多,此处未计入

   此处仅统计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类融资担保业务,不包含个人业务

   此处仅统计小微企业、“三农”经营类融资担保业务,不包括小微企业和“三农”消费类融资担保业务


上一篇:协会2021年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及协会工作报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