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

行业研究

《新担保司法解释》:浅析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之保证合同

来源:典当人之家 责编:崔富强 时间:2021-01-18 11:28:57 浏览次数:

前言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新担保解释”),于2021年1月1日起与民法典同步实施。
  跨越20个春秋,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原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原物权法”)、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等对担保制度的变革,新担保解释与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旧担保解释”)相比已经焕然一新。  

新担保解释遵循着“越对我不利越要对我明示”的理念,力求在实现“物尽其用”、“隐性债务显形”、“完善担保物权登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兼顾债权人的利益和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要求,同《民法典》一起创设和完善了一套兼顾利益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全新的担保制度。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是关于担保制度系列解读之保证合同的讨论与分析。

一、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如何区分保证方式

相较于原担保法第十七、十八条,新担保解释第二十五条对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区分。
 
 如果约定的内容与债务人的履行能力有关,如“不能履行”“无力偿还”等被认定为是一般保证。如果约定的内容与债务人的履行事实有关,如“不履行”“未偿还”等,则会被认定为是连带责任保证。

 

微信图片_20210118112833.png


二、对一般保证在诉讼中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

由于一般保证中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结合民诉法解释第六十六条,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

故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通常都将债务人和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一并提起诉讼。新担保解释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在债权人一并起诉债务人和保证人时,应当在判决书主文中明确,保证人仅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的部分承担保证责任。
   这个规定既保证了一般保证中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又解决了债权人诉累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159.png


三、保证人的地位各自独立的原则

   新担保解释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填补了法律的空白,保证人应各自独立,保证期间也应该分别计算。
   因债权人的过错导致相互有追偿权的保证人受到损失的,应由过错方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255.png


四、保证期间起算时间的规定采用了诉讼时效的规定

最高额保证合同对保证期间的计算方式、起算时间等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被担保债权的履行期限均已届满的,保证期间自债权确定之日起开始计算;被担保债权的履行期限尚未届满的,保证期间自最后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新担保解释中对保证期间的起算也同样采用了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345.png


五、起诉状/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保证人,才视为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行使了权利
  针对债权人用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方式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行使权利的情形,新担保解释第三十一条进一步明确了,若采取上述方式,起诉状/仲裁申请书副本已经送达保证人的,才视为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行使了权利。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429.png


六、约定不明情况下的保证期间由二年修改为六个月

相较于原担保解释第三十二、三十三条,新担保解释第三十二条将约定不明情况下的保证期间由二年修改为六个月。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514.png


七、增加了人民法院对保证期间等事实的主动审查义务

新担保解释第三十四条,增加了人民法院在审理保证合同纠纷案件时,对保证期间是否届满、债权人是否在保证期间内依法行使了权利等事实的主动审查义务。
  另外,在保证责任消灭后,债权人书面通知时,保证人在通知上签字是否意味着需要承担保证责任,对此,新担保解释体现了“越对我不利越要对我明示”的原则,即保证人仅仅在通知书上的签字不足以表明保证人愿意承担保证责任,需要保证人明示其愿意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担保的关系才成立。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556.png


八、对第三人加入债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

新担保解释第三十六条对第三人加入债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细化的原则仍然是体现了“越对我不利越要对我明示”的原则,即分为以下4种情况:
  1、第三人具有明确提供担保的意思表示的,按照保证的有关规定处理;
  2、第三人明确表示愿意加入债务或者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的,被认定为债务加入;
  3、约定的内容难以确定是保证还是债务加入的,应当将其认定为保证;
  4、如果承诺的内容不够清晰或约定不明时,不影响债权人依据承诺文件请求第三人履行约定的义务或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微信图片_20210118113653.png



上一篇:居住权对金融担保业务带来的挑战 下一篇:担保人从债权人处受让担保债权后不能以“受让人”身份,向其他担保人主张权利